

認識唱臂
唱臂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搭載唱頭,讓唱針拾取信號。
表面上看起來,唱臂並不直接涉及訊號的處理,
你愛用什麼材質 : 金屬、木頭、塑膠、碳纖維...
你愛用什麼形狀 : 直的、彎的、長的、短的...
都隨便你。
但實際上,要如何讓唱頭 (唱針) 的運動,能配合旋轉中的唱片,
並從唱片外圈到內圈,拾取最多、最正確的信號,卻是一門比轉盤深奧得多的大學問。
如果把唱臂比喻成科技業,那轉盤頂多只能算是傳統產業。
(所以,有能力設計、生產唱臂的廠商,比轉盤廠商,少很多很多)
...
支點臂 Pivot Tonearm,就是以支點固定在轉盤的一邊,以圓周運動 (弧形) 劃過唱片。
說起來簡單,實際上卻有很複雜的物理學。
而且,如果去研究支點臂的運動過程,你會發現... 循軌誤差之大 (stylus path vs. tangent line),超乎想像。
既然如此,最理想的唱臂,必定是... 直 (正) 切臂 Tangent Tonearm / Linear Tracking Tonearm。
但若直切臂果真如此 "完美",為何音響界大老 HP、黑膠專家 Michael Fremer 不獨鍾直切臂 ?!
為何 Tas、Stereophile 器材榜單上,不是直切臂完勝 ?!
為何諸多只適用支點臂的轉盤,如 Linn LP12 等,至今還能興盛 ?!
● 參考 唱臂的抉擇 - 直切臂
...
支點臂雖不完美,但有種種的因素,讓支點臂得以存在。
(正如黑膠雖不完美,但種種的因素,讓黑膠得以在光碟時代活下來)
以下,我們都是針對支點臂來討論。
...
長度 Length
短臂 Short Tonearm vs. 長臂 Long Tonearm
循軌誤差會導致唱針和唱片溝槽不能直切,無法很順利的在 V 字形的音溝中行走,造成失真或破音。
為了讓這種問題減到最低,有一種 "不得已" 的作法... 在唱臂的長短上作文章。
...
長臂上的唱頭,在唱片上行走的距離 (弧形),與短臂相同。
當唱臂越長,所劃成的圓就越大,
而圓越大,等距的弧形所佔圓周的比例就越小,就可以越趨近直線 (直切)。
所以... 長臂的循軌誤差,得以比短臂小。
不過,可不是隨便找一支長臂來,就能達成此目標,
長臂必須安裝、調整得比短臂更仔細,否則誤差、失真可能反而會更大。
...
長臂雖有其優點,但附帶產生的缺點也不少...
1. 隨著唱臂加長,自然需要較大的安裝面積 (較大的轉盤)。
2. 唱臂越長,物料越多,就越沉重,反應就越不靈敏。
3. 生產數量較少,導致平均成本較高,價格往往比短臂高許多,顯得非常不合理。
...
不管如何,為了廣泛適用大多數轉盤,市面上還是以短臂為主,以 9 吋 (有效長度約 230 mm) 為標準。
如 : Ikeda IT-345 / SME 3009 / Ortofon RMG-212
而長臂通常以 12 吋 (有效長度約 305 mm) 為主。
如 : Ikeda IT-407 / SME 3012 / Ortofon RMG-309
另外,還有少數的 10 吋臂 (約 250 mm) 、14 吋臂 (約 355 mm) 等等。
...
有效質量 Effective Mass
輕質量唱臂 Low Mass Tonearm vs. 重質量唱臂 High Mass Tonearm
唱臂的有效質量 "不是" 指整支唱臂的重量,而是指會移動部份的質量。
有效質量需要經過實驗,精密測量後才能得到,我們是沒瓣法自己算的。
● 參考 唱臂的抉擇 - 支點臂
...
形狀 Shape
曲臂 Curve Tonearm vs. 直臂 Straight Tonearm
為了縮小實際循軌位置與正切線的角度差距,支點臂有一個必須的設計,那就是...
唱臂的前端 (裝唱頭的部份),"都必須" 往內歪一個角度,這就是所謂的... 加入補償角 (Offset angle)。
...
曲臂,是臂管順著唱頭安裝的部份 (唱頭蓋),再彎回來,
因此便自然呈現彎曲,通常有 J 型,或 S 型,或弧型 。
而直臂,雖然臂管是直的 (我們可簡稱為 I 型),但實際上,唱頭安裝的部份,還是得往內歪。
因此,嚴格來說,除了直切臂,並沒有全然的直臂。
...
有人較喜歡直臂,或近期較流行直臂,是因為...
1. 長度較短,質量較低,可以較靈活。
2. 結構較簡單,較容易製造,也較容易控制共振。
當然,實際表現如何,還是得依個別產品的設計而定,
消費者不必拘泥於一定要直臂,或曲臂。
...
支點 Pivot / 軸承 Bearing
單支點 Uni-Pivot vs. 多支點 Multi-Pivot
既然是支點臂,當然會需要支點來支撐。
支點不是就一個嗎 ?! 怎麼還會有多個 ?! 為什麼會需要多個呢 ?!
其實,稍微想一想,你就會懂了...
唱臂在運動時,會隨著唱片上下垂直移動,以及順著溝槽從外到內的水平移動。
單支點雖然可以讓垂直及水平移動都很靈活,但唱臂容易左傾右斜,連帶唱針不是偏左 (聲道),就是偏右 (聲道)。
如果改成多支點 (通常是双支點),
雖然可以穩定唱臂的水平,但卻造成水平移動不是那麼靈活。
所以,大致上來說...
單支點 : 靈活,但較不穩定。
多支點 : 穩定,但較不靈活。
...
用來說明單支點與多支點優缺點的最佳實例,就是...
Morch DP-6 (不包括 UP-4),或 Sme 3009 / 3012。
它在水平移動上,採用單支點,可以有水平移動的靈活,
但是在垂直移動上,採用雙支點,可以保有垂直移動的靈活,又有水平的穩定。
...
實際上,支點和軸承,是一體兩面的東西。
唱臂要設計成單支點,或多支點,就必須考慮軸承的選擇,
或者該說,選擇用什麼軸承,就會變成什麼支點。
...
軸承 (俗稱 : 培林),是用來保持軸的中心位置,及控制運動的重要機械元件,
在各領域都有重要應用,方式、材質也有很多種。
而常使用在唱臂上的,包括 :
單點軸承 Point Bearing
滾珠軸承 Ball Bearing / Race Bearing / Roller Bearing
刀鋒軸承 Knife Edge Bearing
平衡環軸承 Gimbal Bearing
等等...
...
軸承,是唱臂的核心,
比長度、形狀、阻尼、平衡... 都來得重要。
只是,涉及複雜的機械結構及物理學,不是相關領域的人,並不容易懂,
而且各家廠商有其獨門密技,很難一概而論,
所以,並不建議一般人去研究。
唯一比較簡單的,就是...
所謂的單支點唱臂 Uni-Pivot Tonearm,採用的一定是結構最單純的單點軸承。
而使用其它軸承,或混用兩種以上軸承的,都不能稱為單支點唱臂。
...
另外,值得注意的是... 軸承經過長年累月的操作,容易老化,或磨損,
而且從唱臂的外表,無法得知其狀態。
所以,買二手唱臂、古董唱臂時,要特別小心。
...
阻尼 Damping
這裡所說的阻尼,並非指在唱臂材質 (尤其是臂管) 上,採用特殊的阻尼物,如碳纖維、特殊金屬、特殊複合物等。
而是指... 在軸承結構中,設計有 "阻尼物",靠著流體阻力、摩擦力等,以藉此穩定軸承運作,降低共振。
...
最常見的,就是設計有 "阻尼油槽",而此種唱臂,便通稱為... 油阻尼唱臂 Oil Damped Tonearm。
有阻尼油槽的優點,除了可以保持軸承運作時的滑順,
而且,若唱頭和唱臂無法達到適當的共振時,還可以靠阻尼油 (矽油 Silicone Oil) 的多寡來協助,相當好用。
如 : Graham Phantom / Jelco SA-750D / Morch DP-6
...
平衡 Balance
靜態平衡 Static Balance vs. 動態平衡 Dynamic Balance
常有新手以為... 動態平衡臂一定較佳,或較高級。
其實,並非如此。
不論靜態或動態平衡,都是為了同一目的... 針壓。
只是作法不同,各有其優缺點。
...
一般常見的唱臂以 "靜態平衡" 居多。
其特色是唱臂後方有一個平衡錘,用以保持支點兩端 (唱頭到支點,支點到平衡錘) 的平橫狀態。
其調整的方法,如下...
1. 把唱頭 (不含保護蓋) 裝上唱臂後,把唱臂移出托架。
此時,唱針極容易撞到轉盤,千萬注意 ! (如果可以,可先把轉盤部份移走)
2. 在唱臂懸空的狀態,調整平衡錘的位置,直到支點兩端受力相同。
此時,唱頭部份不會往下沉或上揚,唱臂管和盤面保持平行。
3. 將此時平衡錘上的刻度盤歸零,也就是設定此時針壓為 0。
歸零後,平衡錘不可再移動,刻度盤也不可再轉動。
4. 然後,必須讓唱頭部份下沉,唱針才能觸碰唱片溝槽,讀取訊號,
所以必須依建議的針壓,旋轉平衡錘至刻度盤指示的數字,讓唱頭達到一定的針壓。
...
此平衡狀態是根據唱臂在 "靜態" 時所調整出來的,所以稱為 "靜態平衡"。
優點 : 結構簡單 (比較便宜),物理特性自然而且穩定。
缺點 : 比較在乎唱片的水平,如果忽上忽下,針壓等於隨時在改變的狀態。
如 : Sme 3009R / Tri-Planar Precision / VPI JMW-9
...
"動態平衡" 則是不管支點兩端的平橫狀態,僅靠唱臂內部的彈簧或磁力控制,由唱臂旁邊的撥盤調整,硬性施加一定的壓力。
優點 : 調整容易,針壓不會因為唱片的彎曲不平而變化。
缺點 : 硬性加壓可能對唱片造成傷害,而且用彈簧或磁力,免不了有精確、老化的問題。
...
但 "動態平衡" 真的可以不管支點兩端平橫狀態嗎 ?!
同一支唱臂,裝上一個較重的唱頭,或一個較輕的唱頭,
若唱頭的建議針壓相同,則施加的針壓相同,這樣對嗎 ?!
這顯然不太合理...
所以,有人想出 "半動態" (現在都通稱 "動態") 的點子。
先用平衡錘來做唱臂二端的平衡工作 (平衡錘只有在唱臂歸零時才會用到,所以沒有刻度盤),
再用彈簧或磁力來施加針壓。
如 : Ikeda IT-407 / Linn Ekos SE / Rega RB300